2018年正月十七日太平洋時報上,看到了謝淑媛女士撰文「台南女中百年校慶,我用滿洲話演講」。單單是標題,就叫我眼睛一亮,何況是出自於我向來敬仰的國防政策國際法律學者謝女士之筆!沒想到她竟然是我台南女中的前輩校友。讀完全文,心思盪漾,陷入回憶之谷。
早在去年四月回台,弟媳張瑩瑩就送我一册特別索得的日治時期台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的尋與憶- 夢中的故鄕。直到十月再次回台,才帶來美國。此時認真翻閱,對於曾經是台南市長林錫山夫人王秀蓮學長(日制台南二高女最後一屆入學,國民黨政府改制台南女中第一屆畢業),她的序文當中這麼說「如果我們今天多了一份優雅、謙遜、有不輸人的進取、人我之間真誠以待、遇到挫折可以穩住自己、對家庭對事業都能踏實安分,這重要的人格養成,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二高女的磨練。」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父母親當年一定要我考上台南女中,而今天,高中畢業已有半世紀,自己成為坐六望七的老校友之時,還能夠不斷地展現出「省南女」的氣質與品格。是其來有自 - 母校之陶冶吧?
林美里的南女畢業照,1967年。 |
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校,屈指可數,由北而南,是台北第三高女,彰化髙女,及台南第一、第二高女,及基督教的私立長榮女中。一般說來,能上高女的都是家庭中上的姑娘,社會地位也顯著受重視。很多家庭的姊妹是前後期生,我的大姨媽高雪華、媽媽高雪貞及三姨高雪英分別是第16、19及22回生。我在成功國小六年級導師嚴秀枝,與台南女中髙二的三角老師林宜真,也都是高女之校友。小時候媽媽的好朋友這個「様」(日語之桑)那個「樣」,幾乎全來自二高女。
日治時期的二高女,還特別有高班為姊,低班為妹的安排,所以比先母晚一期,我的阿姑林雅雅就崇拜家母這位學姊到希望她成為大嫂。也許是緣份吧?聽說當年的家母不只是校內田徑高手,善演講又文筆好,幾乎上下屆無人不知。媒妁之言安排下,後來就真的成為家徒四壁,而只因為是出身於東京帝大醫學部的年輕基督徒林恩魁之妻。誰知道,婚後不到兩年,成為白色恐怖思想犯之家眷,遭到人生艱鉅之磨煉,一路走來。
說到西元五零年代,蔣介石撲天蓋地捕殺知識份子,全臺灣島清鄕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中,來自台南二高女者,就我所知的就有許多人。所以王秀蓮學長在「夢中的故鄉」之序文中提到「遇到挫折可以穩住自己」,我的感受格外深刻,因為我看到在那政治迫害,寒蟬噤聲的年代,許許多多二高女畢業的大家閨秀,是如何堅貞卓絕的對家庭對事業,踏實安分的忍辱負重。
家母之么妹,我的五阿姨高雪真也畢業自台南女中,小時候看著她穿上南女中制服,拎著暗紅色南女中手提書包,用功求學的様子,小小心靈也立下心願,要努力讀書考上台南女中。奈何我們不巧是教育部成立「市辦初中,省辦高中」之改制,所以我在台南女中只有高中三年。
當時,我們的校長景生然女士,任期十年,是在任最久的一位,她與我們的教務主任朱俊英,聽說是燕京大學畢業的,兩個人一個高胖,一個瘦小,都成年穿著旗袍;高三那年景校長退休,換了來自花蓮的鄭壐璸,也是只穿旗袍,聽說是軍將夫人,一心想去北一女接江學珠之位;先來臺南女中做跳板。其實我對她是有好印象的,一則以她認真治學,高三那一年的聯考模擬考,仿效北一女次數增多,對於面臨聯考壓力的莘莘學子,是有助益的。二則在畢業前夕,除了每週例行公事週會訓話,鄭校長特別用心良苦地另排時間指導畢業班,她說「妳們一旦畢業踏出校門,有的升大學深造,有的入社會工作,有的甚至結婚步入家庭...」是什麼教訓我忘了,但是至少她列出了未來的路,會各有選擇,也會各有不同的際遇...
台南女中是一個有著日治時期,因為舊時校地名為「豐榮丘」,而傳承下來的豐榮精神 - 嚴謹女學的要求與訓練,端莊、高雅又賢慧。話說日據時代日本人的學校建築,若是日本人使用的,往往以紅磚建樓,木材為地板。台南女中在我1964年入學時,原本日本人蓋的紅樓只保留下一棟,一樓是辦公室,二、三樓是高三教室。每天下課後之掃除,我們必須以手著地,趬著屁股以抹布與水桶擦拭,這是畢業班的「殊榮」。抹布來自新學期註冊時,每個學生必須繳交兩片正方尺寸一致,車縫美好的「展布」(抹布也)。我想全台灣沒有任何女校有這樣的「要求和訓練」。哈!
![]() |
高一校慶日的舞蹈表演。第二排裙裝站立者,右為作者林美里,左為同學林維光。 |
老實說,回憶起來,台南女中三年教育,只在拼聯考。雖然比起全台第一女校北一女,我們的升學率遠遠落後,但是能夠有畢業自北平女師大的張一琴老師,教育我奠定扎實的英文能力;歷史有北大畢業的劉曾澤老師對我賞識;而我竟然也考上了歷史系,即便他說過「與北大相比,台大是無以相比的。」但是他的喜悅,在我大學畢業後就替我安排了台南聖功女中之教職,可以窺知。(可惜我因為出國計劃而婉辭。)
短短三年的女中生涯,高一體育課,最後一堂游泳考試,我不再能冒充「例假」,硬得跳下泳池考試,既怕水又完全不會游,是個終生難忘的糗事。但是家事課整學期,我們學習先作紙型設計,再選布料裁縫上衣,對於我後來在美國自己縫製孕婦裝及女兒之童裝,打下基礎。而台南女中小小圖書館內,有功學社出版的音樂雜誌,是我午餐後最好的享受,得到了比較完整的音樂知識,終生受用。而高三那一年,張一琴導師,要求我們整潔比賽以及秩序比賽,都要得第一,我們也辦到了!南部的乖乖牌女生呀!
說到母親那一輩台南二高女之優異傳統,即使到了國民黨統治之後的中國式教育,在有形的傳統方面,例如我們的上學制服,甚至那老式保守的燈籠褲體育服裝,並未改變。校風典範,我從小在家族內台南二高女前輩之教誨下,耳濡目染,身教之深,竟是刻骨銘心,終身陪伴的。
今年(2017年)台南女中慶祝一百週年校慶,看看後輩學妹高中第58屆蔡宜均作曲,買湘瑩作詞「夢中的故鄕」竟然是台語發音,豈不令人感動?而且自從2004年開始,台南女中績優班增加了英華雙語班,總算在新世紀之挑戰,也不落後。
值此畢業五十年,又客居美國,回顧來時路,一方面感謝,一方面也期許:台南女中加油!加油!
林美里寫於洛杉磯1-21-2018
作者簡介:
作者林美里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公共行政管理碩士,曾任台灣美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社工、美國萬通銀行總裁吳澧培辦公室機要秘書、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資深財務專員與執照財務顧問。2018 年 3 月退休。同時,積極參與基督教、婦女、人權、外交、醫療等相關活動。(左圖為林美里近期插花作品)
首圖:民國56年(1967年),高三五班獲得整潔或秩序獎項時,全班在紅樓前合影。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