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一鳴 (退休台南女中歷史老師)
哲學家康德(I.Kant)在《論教育》中說:「人類最艱難的工程,唯政治與教育二事。」二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而一百多年來見證的卻是教育成為政治的附庸,漸漸失去其本該具備的改善人性的功能。
臺南女中自1917年創立以來,面對政治於上、教育暫靠邊站的態勢,學生卻自有其發展向度,不見得完全屈從。可見即使政治喧囂,沉默的教育仍能發揮其莫大功能,就如康德強調的:「改善人性完全在於良好的教育」,「這是唯一能做的」。
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日本於明治維新後,一力脫亞入歐,女子之重要性開始受到關注。1887年文部大臣森有禮所揭示之教育方針已是:「教育是國家富強之根本,而教育之根本乃在女子教育,故女子教育之興廢關係著國家安危。」於是日本教育後發先至,越中國而漸居世界教育先進之列。1895年後殖民臺灣後,更為臺灣女子之新式教育譜下嶄新的樂章。
日治臺灣初期,實施「無方針主義」政策,臺人女子教育以普及日語為其首要重點。1919年第一次《臺灣教育令》頒布,重點之一在發展女子教育和培養「貞順溫和」的女學生。1922年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則將臺、日女子中學均改稱為「高等女學校」,教育目標為實施高等普通教育、涵養婦德及培養國民道德,基本上和日本內地漸趨一致。
圖1:1943年二高女慰問袋調製(臺南女中) |
1937年中日大戰開打,1938年頒布「國家總動員法」,臺灣亦被納入此一戰爭體系中。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為配合戰爭的進展,臺灣總督府於1942年成立「學生奉公隊」, 1944年底公布「學生勤勞令施行規則」,1945年6月又根據「戰時教育令」,公布「戰時教育令施行規則」。其目的無非就是要把學生徹底組織動員起來。
1938年後,民生必需品陸續納入配給,教育資源因之大受影響,導致實務課程如裁縫、烹飪訓練已無之前紮實。學生則被全數動員,於校園內或到校外從事種植蓖麻、甘藷、花生、蕃茄、棉花等軍需生產工作。此外,更要製作慰問袋(圖1),支援前線將士。
學生學習時間被各種「奉仕作業」無限剝奪,正規學習活動逐漸停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敵國語言的英文課也就被刻意荒廢了。課程上轉而特別加強體育,比如薙刀訓練,再配以訓育活動方面之射擊訓練、十里行軍。此外還有遊行以激勵後方士氣,在街頭縫製千人針(圖2)以祝福庇護戰士,寫信慰問、鼓舞前方將兵等。戰爭末期更須挽起衣袖,於校園空地合力挖掘防空壕溝以躲避美軍空襲(圖3)。簡言之,完整的高等女學校教育已不可得了。
學生學習時間被各種「奉仕作業」無限剝奪,正規學習活動逐漸停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敵國語言的英文課也就被刻意荒廢了。課程上轉而特別加強體育,比如薙刀訓練,再配以訓育活動方面之射擊訓練、十里行軍。此外還有遊行以激勵後方士氣,在街頭縫製千人針(圖2)以祝福庇護戰士,寫信慰問、鼓舞前方將兵等。戰爭末期更須挽起衣袖,於校園空地合力挖掘防空壕溝以躲避美軍空襲(圖3)。簡言之,完整的高等女學校教育已不可得了。
圖2:一高女學生於街頭邀民眾製作千人針(臺南女中) |
圖3:二高女挖掘防空壕溝(臺南女中) |
圖4:1942年二高女第18回生響應戰地護理者合影(臺南女中) |
二高女第21回畢業生郭心愿於「戰時體制下的四年」對此有忠實生動的回顧:「在戰時接受教育的我們……隨時穿長褲,身繫急救箱,並到軍隊接受使用三角巾、繃帶、人工呼吸以及其他各種急救……。我們到海邊學駕船,訓練敵前登陸,爬繩梯,搖搖擺擺的繩子一格一格的爬上爬下,在空中愰來愰去,彷彿學馬戲一般驚險萬分。而且也訓練過手旗信號嚴格極了。」
1945年3月1日、12日、20日美軍密集大規模轟炸臺南,市區幾乎全毀。1950年出版之《台南女中》第九期刊載「四年的回顧」:「疏散令一下……許多學校都停了課;有的被迫做工,有的疏散在鄉間。……城裡零落的一些同學也無書可讀。每天照例上午九時離開市街,下午四時又懷著一顆驚悸的心回來。」三月大轟炸,使得一高女、二高女發源地的兩廣會館自此煙消雲散,了無痕跡,今後即使欲想憑弔,亦無實託。
不只在校生受到戰爭影響,畢業生亦無法倖免。殖民政府以高薪及輔導日後成為正規護士為誘因,徵召高等女學校畢業為主的臺籍女性,前進香港、九龍、廣州等戰區作,以補護理人員之嚴重不足。1942年有二高女第18回畢業生陳寶嬌等11人響應(圖4),1943年亦有二高女第19回畢業生陳秋月等十餘人響應,比例頗高。而臺南市名人韓石泉醫師之大女兒韓淑英於1943年二高女畢業後,因戰亂暫時賦閒,大空襲期間受邀參與一戴姓醫生娘組織的救護隊,竟不幸罹難。韓醫師二女兒韓淑馨為一高女第28回生,其妻莊綉鸞亦為二高女第2回畢業生,一門三秀,卻因戰亂喪一女,令人不勝唏噓!
不只在校生受到戰爭影響,畢業生亦無法倖免。殖民政府以高薪及輔導日後成為正規護士為誘因,徵召高等女學校畢業為主的臺籍女性,前進香港、九龍、廣州等戰區作,以補護理人員之嚴重不足。1942年有二高女第18回畢業生陳寶嬌等11人響應(圖4),1943年亦有二高女第19回畢業生陳秋月等十餘人響應,比例頗高。而臺南市名人韓石泉醫師之大女兒韓淑英於1943年二高女畢業後,因戰亂暫時賦閒,大空襲期間受邀參與一戴姓醫生娘組織的救護隊,竟不幸罹難。韓醫師二女兒韓淑馨為一高女第28回生,其妻莊綉鸞亦為二高女第2回畢業生,一門三秀,卻因戰亂喪一女,令人不勝唏噓!
(未完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