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70級 張瑞玲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郭乃文 現任成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治時代台灣的教學資源頗少,府城公設這兩間校園同為少女們心中最佳的升學處,因此,從台灣中部、南部以及東部遠程就學之少女,就在學寮體驗獨立與群居生活,是重要的平心安身的成長空間。一高女與二高女皆有三條一字型學寮建築,走廊設於宿舍的南側,在整個校園的北端設置住宿與餐廳空間。寢室、自修室、餐廳皆配置於住宿區內,舍監室設置於整個住宿空間的重心位置,而廁所等較不清潔及不容易維護之場所則與住宿空間保持一定的間格距離,棟與棟之間則以廊道相接。
〈圖7〉一高女學寮示意圖 (底圖來源﹕臺南女中檔案室) |
「舍訓」與「宿舍之歌」,指出了學校期待著共同生活經驗,可以潛移默化那燦爛年華中的柔軟心靈。
舍訓
宿舍是一個大家庭,學姊和學妹們應該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互相切磋,然而敬愛之下也應該嚴守紀律。
應當遵守禮節、勤儉自持,不可流於奢侈、遊玩、懶惰。
然而故鄉雖然很遠,但也是近在咫尺,心中常存對父母、兄弟的懷念,經常紀念家中的人對我的供應。
在懷念的人們的膝下侍奉,懷抱著孝敬之意,每天勤奮努力,以免日後後悔不及。
綠丘宿舍之歌
一、聞著花香,聽小鳥歌唱著夢幻般的歌曲。 耳邊響起椰子樹葉沙沙聲,你知道我們是何等的幸福嗎?二、依稀聽到明日的鐘聲,精神飽滿的坐在書桌前。滿腔年輕的熱血,閱讀著貴重的文章。
三、窗外寂靜的夜晚,看著流星。 少女的心中,藏著美麗的夢想。
四、半夜的枕邊,傳來南海波濤的聲音。 思念著父親,呼叫著母心,心中充滿愛和力量。
五、在綠之丘的朝夕相處,已經習慣和姊妹們互道心聲。 我們的友誼永遠不會消失。
【引用刊載於 故鄉/我的鄉鎮/特集號 之紀錄 (張婷婷翻譯)】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初期,臺人武裝抗日行動不斷,日人採取有別於母國之特別統治主義,在總督府「無方針主義」的政策主導下,其教育政策乃依據社會環境的需要,隨時制定施政方針。故日治初期臺人的女子教育非以傳授普通知識為目的,而以普及日語為其首要重點。1919年第一次《臺灣教育令》頒布,重點之一在發展女子教育和培養「貞順溫和」的女學生。1922年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則將臺、日女子中學均改稱為「高等女學校」,教育目標為實施高等普通教育、涵養婦德及培養國民道德,基本上和日本內地漸趨一致。其實就是配合同化政策之施行,把臺人女子教育成以家庭和國家為重的日本人。這時期的高等女學校替所有學生設有必修之修身課程,利用教導學生日常生活道德要領,包含坐姿的禮儀、站姿的禮儀、站立時的禮儀、茶道的禮儀、用餐的禮儀等各種日式與西洋化式的行為原則,也希望達到培養出對於家族、社會、國家具有責任的使命感、並成為社會中堅份子之一的目的。進行此類課程的教室稱為作法室,其位置一般都配置在行政事務與教學區範圍內。而其空間設計多以日本傳統建築式樣的方式以塑造對日本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作法室以玄關及大廳為中心,教學空間使用的日式做法與洋式做法兩個空間圍繞於其周圍,並在旁設置盥洗室(整容室),做為女學生上課前自我整容、梳妝盥洗之處。洋式作法空間以西式座椅、家具、擺飾,地板鋪設木地板,藉由西洋化的空間環境來教導西式用餐禮儀。日式作法室與茶室是以席地而坐的日式塌塌米,教導日式用餐、茶道、插花等傳統日式禮儀。
〈圖8〉一高女作法室示意圖 |
〈照片5〉一高女日式與洋式式作法室上課情形(資料來源:昭和八年一高女卒業紀念冊) |
〈照片6〉二高女作法室上課情形 (資料來源:昭和八年一高女卒業紀念冊) |
日治時代的講堂與室內體操場空間,有三種主要的使用方式。一種是兩者分開設置,如:台南第一中學校;第二種是將校舍本棟二樓的部分空間作為講堂,如:台南第一高女;第三種呢則受限於校地,兩者合用,如:台南第二高女。呼應威權時代的教育目的,講堂不只具有集會,還有宣導政令之重要功能。而台灣多雨,室內體操場空間也至為需要,矩形的寬敞性室內空間就可供體操活動與高等女學校學生的室內薙刀活動使用。校內擁有這類多功能講堂是日本與台灣高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學生經驗大眾與群體的記憶發生處。
〈照片7〉一高女講堂(資料來源:昭和八年卒業紀念冊) |
〈照片8〉二高女講堂(資料來源:台南女中) |
〈照片9〉位於東側之雨天體操場 (資料來源﹕臺南女中) |
〈照片10〉 遷移至西南側之雨天體操場(資料來源﹕臺南女中) |
(未完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