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至1949年年底國民政府遷臺,四年多的時間裡由於統治者的新替、語文的更換、認知的落差、思想觀念與價值判斷系統的轉變等,其矛盾衝突、搖擺不定是難以避免的。
1945年12月,臺灣省立臺南第一女子中學的學生(含舊制二高女大部與一高女少數)來到臺南火車站前,列隊歡迎奉派臺南接收的62軍部隊。該軍雖於來臺前接受美軍器械之整裝,但比起同樣列隊迎接的日軍,其軍容仍顯寒酸,一高女第27回生張玉琴、二高女第24回生陳淑枝回憶他們看到國軍部隊之軍容如此,一時間無法接受,練習過的歡迎歌竟唱不出來,一旁的日軍也搖頭竊笑。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據劉大澄老師的回憶認為「對本校卻是一個異常有意義的考驗」。他說:「在整個事件經過中,全省只有本校始始終未停課。先生(即老師)悉數搬入校內,校長也住進學校來……。暴徒們曾一批一批光臨學校,或稱搜索槍枝,或稱調查貪污瀆職的人。他們拿了手榴彈,短槍,木棍聲勢洶洶衝進來。但見了我們的先生是那樣鎮定自若,凜然不可犯,也就立刻刺激了他們對自己本身的反省,氣燄消下去了,臨走時變為一團和氣。……事件中最可感激的是本省先生熱烈的愛護學校,和學生們深明大義。事件一開始黃永璋先生就召集全體同學談話,叫他們認明是非,愛護學校愛護先生。葉獻祥、莊吳珍、余石陵先諸先生或終日在校巡邏,或夜間留宿校內照顧,或外出打聽消息,護送先生來校。……在先生同學十幾天共患難中,彼此有了更深的友情與了解,這是本校以後一直保持著的風氣。」
此期間的社會、經濟動盪,本校學生深受影響,但並沒有稍減對人群的關愛。1946年12月5日清晨發生芮氏規模6.1,深度5公里之新化大地震,二高女有人罹災,據二高女第24回生陳淑枝回憶(時為臺南女中初中部三年級生),學生遂於12月9日發動募捐,他們拿著捐款上到街頭勸募,將募得款項送至災區慰問震災同學。
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宣布實施戒嚴,此期的教育特色是類似日治末期的「軍國主義教育」。國民黨政府懲其前愆,並為鞏固其領導,形塑蔣介石為民族救星,貫徹黨國一體的目標,讓軍人與軍訓課進入高中以上校園,於各級學校實施保密防諜、反攻大陸等思想教育,三民主義更成為高中與大專之正式課程。南女人處此政治氛圍下,敬軍、愛領袖成為必然。前者如1950年歡送臺南新軍入伍、寫信鼓舞前方將士、組團勞軍表演,1975年響應臺大發起之獻機報國捐款(圖5),其他如重要節日遊行、行軍、軍歌及分列式比賽等,其實和日本殖民統治末期況味相當。愛領袖方面的表現,則在其生前為其暖壽祝賀、閱讀其嘉言錄,死時設靈堂祭拜、路哭,死後捐款樹立領袖銅像等。(圖6)課餘時間則由青年反共救國團規劃各項活動,繼續其無縫隙的反共思想教育。
圖5:獻機捐款:南女青年40期(1975年,臺南女中) |
圖6:揭幕儀式,學生等待中(1977年4月) |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