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兆榮,63級
1945年國民政府特派留日的陳儀行政長官到台灣接收,帶來一批新的執政團隊。負責到基隆港迎接的學生們,對祖國初印象有些失望,「如難民般的隊伍,草鞋、鍋碗瓢盆在身上,沒有笑容,沒有揮手。」在日本統治下受教的人們並不知道所謂抗戰「勝利」的意涵,是8年的苦戰和慘烈;再者到東方小島駐防,是另一種遠離家園,如何能有笑容?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第一、第二高女的同船渡
1945年國民政府特派留日的陳儀行政長官到台灣接收,帶來一批新的執政團隊。負責到基隆港迎接的學生們,對祖國初印象有些失望,「如難民般的隊伍,草鞋、鍋碗瓢盆在身上,沒有笑容,沒有揮手。」在日本統治下受教的人們並不知道所謂抗戰「勝利」的意涵,是8年的苦戰和慘烈;再者到東方小島駐防,是另一種遠離家園,如何能有笑容?
建校90週年特刊上,呈現兩校校旗演變。校旗內的校徽,採用二高女的設計,在政權轉換時,是可以理解的。之後還有省立到國立的變化。 |
光復後,是另一種中華行政體系進入,文化主體改變,中學校名的第一和第二名也互換。台灣子弟讀的改叫「第一中學」,日本人讀的稱為「第二中學」,至今某些校友仍不滿自己從第一降為第二。若查各校這段歷史,都會發現名稱變異到繁瑣的程度,只因為都共同經歷了政權轉移時的複雜現象。國府還保留了部分日本技術人員協助建設,所以有些日本子弟仍在校,但人數都太少,併校勢在必行。但各地情況不同,台北的中學校因為排名爭議,妥協的結果是,第一中學改叫「建國」,第二中學叫「成功」,合為「建國成功」。其實多已經是台灣子弟,只是歷史造成了微妙對抗。當年的對立空間,已經換了同文同種的族群,但時日久了,忘了為何對抗,只歸諸於成績排名。女子學校則因為人數較少,有好幾所學校合併為一,如台北第一、第二、第四女中合併為今天的北一女中;第三女中改名為中山女高。
求學之路,一刻不能停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府接收,台南二高女台籍學生多,仍繼續上課;11月併入一高女剩餘的學生(大部分日籍學生遣返)。10月25日才在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訂為台灣光復節,學校早已恢復上課,一刻不停留。戰爭時期躲空襲,戰後校園修補、復原與接收,百廢待舉,但學生課業疏忽不得。1946年2月聽說鄰居台南師範(今台南大學)可能接收原一高女校地,剛上任的黃濬校長,決定師生一起搬桌椅,立刻遷入一高女大埔街校舍,接收了日治時代典雅的紅樓(今自強樓)和椰林校園。1946年4月政府決定讓1944年日治最後一屆入學生(1945不再招生),進入國府的高二。1919年台南高等女學校本館(今自強樓)。昔稱紅樓,光復後改名「自強樓」,坐南朝北,呈一字型,中央突出,為日治學校本館建築共同特色之一。一樓半圓拱門,二樓平拱的紅磚古典式樣。山牆以巴洛克的圓弧線開展於天際。基座是洗石子,有氣孔防潮;屋身磚材,屋頂四坡式灰瓦;仿義大利托斯卡尼的簡單柱式。 |
1947年9月公文才正式合併兩校,其實學生早已融為一體2年了,所以該年12月29日是慶祝2週年校慶。至於,何以校慶和運動會分開?校慶慶典又經常不在同一日舉行?純粹考量運動會時間需要一天半時間,加上校慶活動不少,怕失去焦點而分散。選擇進行慶典的日子,還要考量假日,家長和校外人士才能參加,以2016年的99週年為例,選12月9日週五為運動會,12月10日週六舉行校慶;2017年的百年校慶則已經選定12月16日週六,昭告各地校友們回來共襄盛舉。
日本時代第二高女畢業生到底多少人?根據光復後1947年12月《第一期校慶特刊-台南女中》登錄的資料,做成表格如下:
(備註:補習科為多讀1年,準備讀大學或師院者。兩科畢業生共2254人。(註一))
從上表可見,當時是以日本時代二高女創校的1921年來統計,第一屆畢業生在1924年,一共23屆,延續到國府初期仍以二高女畢業屆次統計。第一期校刊中登錄的1946年畢業生148人中,是否涵蓋日治第一高女的學生?。1946年1月18日教育處函知財政處的「造送省立學校校長名冊」(註二)上,第一任黃濬校長,同時被任命為台南的第一女子中學(日治二高女)和第二女子中學(日治一高女)校長,政府派任她,應該是借重她在日本求學的經驗。再看補習科學生,除以畢業生總數,可知繼續升造者約占1/10。對傳統觀念上女子不太能夠受教育的台灣子弟而言,這2000多名女學生已經是幸運兒。
1947年第一期校刊中,教務處報告日治時期二高女歷年的學生人數。筆者根據文字說明,製作上述表格。 |
1936二高女校舍全景。轉角處並排4台人力車,前方還方還有2台自行車。1947年遷到一高女後,此校舍只剩下曾在此地就學者的回憶。所以二高女校友豐榮會常會回去辦活動。今為中山國中校地,校方熱情協助返校的各種活動。如2016年12月10日99周年,200名校友排字「1921二高女」,名為:飛越99,迎接100。(來源:國立臺南女中臉書粉絲團) |
註一:1947年12月29日發行的第一期校慶特刊《台南女中》,第五頁-第六頁。根據呈現資料,統計結果為2254人,但校方寫2259人,不是合計錯誤,就是個別數字有誤。
註二:1946年1月18日教育處函知財政處的「造送省立學校校長名冊」,出自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檔案。所以黃濬校長的正式任期,應該不是1945年12月。http://ds3.th.gov.tw/ds3/app003/list3.php?ID1=00303232031027。光復後學校建設和施政方針,多以校長為切入點,一則為校務代表,一則校刊中留下資料最多。其實相關行政和教學貢獻者,都是無數背後的支撐力量。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
首圖內容:大正時期之一高女紅樓。
首圖來源:台南女中圖書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