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3年一高女畢業的藤田絢學業成績單為重製藍本,見1940年以後戰時體制下的女子中學課程大略:
解讀上表可知,修身、家事、裁縫和體操等課還分 2 類,如修身的理論和禮儀實務、體操則分遊戲和體操,這些課程的分量不輕。另外還有一張體能的成績單,除了身高、體重和胸圍等資料,還特別強調水泳和競技檢查的級數、遠足和強行軍是否參加、課外運動的種類是海上還是陸上和是否為選手等資料登錄,可見極為重視體能。成績單最右欄還有畢業後的追蹤,關注的不是本人的職業,而是丈夫的,符合日本對女子教育的要求,培養家庭的賢妻良母,一如斯巴達式「母健兒肥」的概念。四學年學完,就有高等女學校的畢業證書;第五年的補習科則是個人選擇,做為繼續升大學或師範的管道,女校學生選擇進入師範學院者多。光復後,這些中學生或師範生,經過短期國語正音班的訓練,不少人繼續成為老師;多年後,還需要進入師專補修教育學分。但日籍學生回到日本,是否也能如此?值得追蹤。英語課高三、高四沒有成績,是否為1941年準備與美國開戰而停止課程?還是本來就沒有?高三、高四的第三學期都沒有成績,不知是課程停止?還是該生休學?根據多人回憶,戰事吃緊時,服務軍需或躲避空襲,使得學業幾乎中斷。
1928年二高女第一屆補習科畢業合照。當時是高等女學校4年制,加上補習科1年,學生看來成熟許多。這些幸運的學生,家境不錯,觀念新穎,才會讓女子繼續求學,準備讀專科或師範。 |
1936年二高女「尊皇愛國奉安殿」和朝會儀式。左上:奉安殿旁立著尊皇愛國碑文,供奉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語」,全體師生朝會時,要面對此方向鞠躬。1936年台灣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宣布「皇民化」政策。 |
學生課業受到影響,從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就已經陸續出現,日本政府將婦女納入動員的範疇,提出「家庭是戰場,戰勝從家庭」的口號,組織「愛國婦人會」和「國防婦人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更吃緊,次年在東京合併為「大日本婦人會」,臺灣本部也成立。台灣早在1936年已經開始皇民化政策,此時愛國婦人會出現大量分會,官員們的妻子是當然成員,邀請士紳家眷參與並捐款,登高一呼,要求民眾一起響應社會運動或國家動員。校園裡的學子也充分動員,1942 年實施臺灣「志願兵」制度,成立「學生奉公隊」;1944 年11 月頒行「學生勤勞令施行規則」,執行「國民勤勞體制」,動員14到26歲的未婚女性,獎勵女性勞力代替男性,代替的勞務包括農業、礦業、輕金屬工業和重化學工業等,南一女和南二女學生都不能倖免。
戰時體制工作,多是軍需提供,學子回憶曾去桶盤淺種番薯、幫士兵補襪子和洗衣服、編網提供士兵偽裝、縫給戰士千人針、包紮傷患的護理等。在看護婦(護士)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殖民政府也開始招募以高等女學校畢業為主的台籍女性,實施包紮、傳染病知識等短期護理訓練,及日本國民精神訓練後,派往中國擔任戰地看護助手。1941年首次募集臺灣女性赴海外擔任看護助手,大約有6000名台籍女性報名,最後錄取200位。踴躍報名的心情,認為看護士為白衣天使(以南丁格爾為表率),還可以拿到90餘圓的月薪,是公學校老師薪資的3倍;加上戰爭緣故,臺灣地區物資缺乏,衣服、食物都是配給的,很多人認為香港、九龍這種大都市中應該什麼都有,吃得好、用得好,想去開開眼界,當時能赴海外的機會很少,自然會對徵募感到心動。
1941年二高女合宿植田(種田訓練營)。 |
1941年一高女寫真(攝影)名冊。如此表格,有助於日後辨認合照同學。 |
為了慶祝100周年,在2017年1月22日插秧,彩繪出「南女校徽」和「100周年」字樣。凝聚校友向心力,為這塊土地耕耘。地點靠近佳里奇美醫院。(來源:台南女中校友會粉絲專頁) |
2017年3月已經長出校徽的秧苗,稱為「百年紀念彩繪田」,4月除草,6月一起收割,義賣稻米,為圖資藝文館建築募款。 |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
首圖內容:補習科生師範講習科轉校送別紀念照片,攝於昭和15~16年間的二高女時期。
首圖來源:台南女中圖書館
首圖內容:補習科生師範講習科轉校送別紀念照片,攝於昭和15~16年間的二高女時期。
首圖來源:台南女中圖書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