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秀珍、曾莉雯,106級、鄭韶昀,106級
在心中的舞蹈火種,漂泊,深根。
綻放之外,看見的是堅定與勇氣。
「對我而言,舞蹈就像是天生本能。」蔡瑞月學姊在其自述中如是說。
如同一株玫瑰,即使佈滿荊棘,仍然綻放著最美麗的姿態。蔡瑞月學姊終其一生用舞蹈的語言,訴說著臺灣人優雅高貴的不屈靈魂。
蔡瑞月學姊自幼展現出極高的舞蹈天賦,本想在就讀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時,加入舞蹈部,可惜事與願違,學校的安排學姊最後進了弓道部,然而熱愛跳舞的靈魂依舊蠢蠢欲動。在園遊會時,即使身為他部的成員,學姊依舊展現了過人的舞蹈長才,在舞台上熠熠閃耀。在學期間,學姊曾欣賞石井漠舞蹈團來臺演出,進而心生嚮往,再加上體育老師的鼓勵,畢業以後,憑著一股追夢的勇氣以及一份對舞蹈的執著,蔡瑞月學姊毅然決然地前往日本,拜師於石井漠門下,開啟習舞之路。在二高女的日子雖短,然而那時代是臺灣的摩登時代,那時代臺灣人的眼睛早已開啟向世界瞧望,而蔡瑞月學姊帶著勇氣與執著,飛向夢想,為青春發聲。
爾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蔡瑞月學姊所屬舞團必須跟著軍隊到南洋勞軍,蔡瑞月學姊在此時看盡戰爭的虛無與人民無助。當1945年,二次大戰終了,蔡瑞月學姊與一群臺灣留學生們清楚的知道返鄉吧!這曾是臺灣人最熱血的時代,年輕人們要將一身本事帶回家,滿腔熱血衝回臺灣。沒有什麼不能放棄,即使是個人的事業在日本初發展的學姊,那一刻,來自土地聲聲的呼喚,是臺灣希望之聲,希望、夢想在蔡瑞月學姊以及這群前輩心中並不遙遠,回鄉奮鬥就對了!在返臺的航程中,蔡瑞月學姊望著無際的海洋,以及漸行漸近的故鄉臺灣,為了鼓舞同船的人,就在甲板上翩翩起舞。在船上,男女老少的臺灣人,奏樂合唱,搭配蔡瑞月的舞蹈〈咱愛咱台灣〉,以黃得時的詞和朱火生的曲〈美麗島〉。歌詞這麼唱著「你看咧,一二三,水牛吃草過田岸,烏秋娘啊來做伴,胛脊頂騎咧看高山,美麗島,美麗島,咱台灣。」歌詞、歌聲,琴韻,伴著飛揚柔美的舞步,高昂的表達了那一代臺灣菁英重建故鄉的心情。
怎麼做,很簡單,蔡瑞月舞蹈社就開張了,把最好的舞蹈教給學生,把最專業的態度交給下一代。
然而,筆至此,我總無法輕而易舉的輕描淡寫,過往教育場域的課本中不曾出現的二二八、白色恐怖,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以斷裂與空白的方式暴力不告知。到了1997年後終於有機會多一些認識臺灣的篇幅在教科書中,然而課本只是考試的工具。這世界是荒謬的,而這盤根錯節的結構必須花更大毅力才能解開。
同樣的,蔡瑞月學姊一生為臺灣舞蹈付出,是真正的勇者,也被淡化到消失,不曾存在。
將記憶喚醒,我們看見戰後的蔡瑞月認識了從中國而來的詩人雷石榆,詩人與舞蹈家的結合再也沒有比此更完美的了。兩人突破政治的隔闔,突破言語文化的隔闔,是愛情與藝術的最高美感意境。
是的,蔡瑞月學姊的故事告訴我們,戰後台灣,曾經有段時間。藝文旗幟飄揚,不分地域、不分左右、不分所長,爭相爆出燦爛火花。可惜的是,獨裁者的魔手介入了。1949年 6月,雷石榆突然被捕,囚禁後驅逐出境,隨後蔡瑞月坐牢三年,出獄後,終身受嚴格監控。
往後,在獨裁者眼中,舞蹈是迎賓的戲子,可以吆喝你來表演,就要讓大爺盡興,而這些大爺只愛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奴隸的方式監控著蔡瑞月學姊。然而蔡瑞月學姊被囚禁在綠島期間,即使身體被禁錮,但愛跳舞的靈魂卻沒被束縛,以舞蹈藝術轉移難友們的恐懼。出獄後,即使舞蹈社被監視下運作,蔡瑞月學姊能夠一再忍耐再忍耐,為舞而生。
令人荒謬的是解嚴之後,蔡瑞月學姊的舞蹈命運是否就較順遂了!沒有!並沒有!只因資本家的貪婪,將土地視為是金是財的工具,當1999年10月,被修訂為市定古蹟的舞蹈社,也可以遭人蓄意縱火,音樂、服裝、道具以及蔡瑞月學姊曾編作過五百多首舞曲的珍貴史料全都付之一炬。如果你有機會看到紀錄片,在紀錄片中,蔡瑞月學姊沒有哀傷,憤怒,畫面中,蔡瑞月學姊想的是如何憑藉著記憶將一首又一首的舞碼想回來,跳回來,她對舞蹈的熱愛已經超越了生命的苦難。
重生,成了追隨者的堅持。蔡瑞月學姊孤獨的人生中並不寂寞,跟緊蔡瑞月老師的後學者,將學姊的舞碼一首一首跳回來,並化為更大的公益與行動。「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每年定期舉辦文化論壇、國際舞蹈節,國際交流等大型展演,扣緊臺灣社會脈絡,將高壓反壓迫的聲音說出,一直說一直說、不斷舞不斷舞,或許有天聽見的人越來越多,也可能連近在咫尺的權力者的心也能聽見。
如果你有機會去台北到蔡瑞月舞蹈社的現址──「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走走,你會感動蔡瑞月舞蹈社的存在是簡單的希望,在四周高樓壓迫的台北城市,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還保留一小片藍天綠地,以及蒼天樹叢,那份遇見自然的療癒,是萬物本能的渴望,舞動身體的秘密原來是天地人合一的哲思。
蔡瑞月學姊是臺南女中第一屆傑出校友,雖在2005年已經辭世,享年84歲,然而我們有幸在百年校慶的此刻,邀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蒞校分享,2017年5月17日臺南女中前身「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創校日,在天甄老師的帶領之下,我們漸漸著迷於藝術的魅力,自在地舞動四肢,仔細聆聽天甄老師訴說著蔡瑞月學姊的故事,同時,也欣賞媛婷老師重新演繹學姊的作品,透過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那一刻,我明白蔡瑞月學姊精神不死,那份傳承與承諾不會消失。
舞蹈的傳承,在陰鬱年代中,舞出一片溫柔的樂土。將人生際遇託付肢體、將人權關懷寄託舞碼,沉重的過去與精神,透過舞蹈,持續磨礪觀者的感官與心智。欣賞學姊編寫的舞碼,所得的感動是無法形容的,舞蹈中蘊含了一種獨立地威嚴,帶給學妹的還有踏實地探求和追隨的心。
或許有太多南女的學姊曾經、或正在與壓迫對抗,這才明白,人,對自由與人權的堅持,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而身為學妹的我們,也應當在道上。前路都不好走,充滿艱難險阻,一路上的風景、磨難都需要堅持,但我們會秉持著蔡瑞月學姊那份溫熱的關懷,朝理想中的自己邁步前進,並在所有夢想之後,放置一顆希望臺灣更好的心。
首圖說明:1935年蔡老師畢業旅行的舊照片
注:1935年(昭和10年),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於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間,歷時50日在台灣各地(以台北市為主場地)所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簡稱臺灣博覽會),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大型博覽會。當時台灣人口約為600萬,參觀人數高達275萬,亦即三分之一的台灣人民都參加了這場盛會。
趁著情緒依然激動的餘韻,翻閱資料後,才知道「畢業旅行(修學旅行)」是自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校園慣例,目的在於藉由遊覽國內景點,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與國家。可惜一路走來畢旅漸漸偏向玩樂性質,最初的教育意義已逐漸消失,令人感到可惜。
首圖來源: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作者林秀珍為台南女中國文科教師,曾莉雯、鄭韶昀為在校學生
在心中的舞蹈火種,漂泊,深根。
綻放之外,看見的是堅定與勇氣。
「對我而言,舞蹈就像是天生本能。」蔡瑞月學姊在其自述中如是說。
如同一株玫瑰,即使佈滿荊棘,仍然綻放著最美麗的姿態。蔡瑞月學姊終其一生用舞蹈的語言,訴說著臺灣人優雅高貴的不屈靈魂。
蔡瑞月學姊自幼展現出極高的舞蹈天賦,本想在就讀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時,加入舞蹈部,可惜事與願違,學校的安排學姊最後進了弓道部,然而熱愛跳舞的靈魂依舊蠢蠢欲動。在園遊會時,即使身為他部的成員,學姊依舊展現了過人的舞蹈長才,在舞台上熠熠閃耀。在學期間,學姊曾欣賞石井漠舞蹈團來臺演出,進而心生嚮往,再加上體育老師的鼓勵,畢業以後,憑著一股追夢的勇氣以及一份對舞蹈的執著,蔡瑞月學姊毅然決然地前往日本,拜師於石井漠門下,開啟習舞之路。在二高女的日子雖短,然而那時代是臺灣的摩登時代,那時代臺灣人的眼睛早已開啟向世界瞧望,而蔡瑞月學姊帶著勇氣與執著,飛向夢想,為青春發聲。
爾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蔡瑞月學姊所屬舞團必須跟著軍隊到南洋勞軍,蔡瑞月學姊在此時看盡戰爭的虛無與人民無助。當1945年,二次大戰終了,蔡瑞月學姊與一群臺灣留學生們清楚的知道返鄉吧!這曾是臺灣人最熱血的時代,年輕人們要將一身本事帶回家,滿腔熱血衝回臺灣。沒有什麼不能放棄,即使是個人的事業在日本初發展的學姊,那一刻,來自土地聲聲的呼喚,是臺灣希望之聲,希望、夢想在蔡瑞月學姊以及這群前輩心中並不遙遠,回鄉奮鬥就對了!在返臺的航程中,蔡瑞月學姊望著無際的海洋,以及漸行漸近的故鄉臺灣,為了鼓舞同船的人,就在甲板上翩翩起舞。在船上,男女老少的臺灣人,奏樂合唱,搭配蔡瑞月的舞蹈〈咱愛咱台灣〉,以黃得時的詞和朱火生的曲〈美麗島〉。歌詞這麼唱著「你看咧,一二三,水牛吃草過田岸,烏秋娘啊來做伴,胛脊頂騎咧看高山,美麗島,美麗島,咱台灣。」歌詞、歌聲,琴韻,伴著飛揚柔美的舞步,高昂的表達了那一代臺灣菁英重建故鄉的心情。
怎麼做,很簡單,蔡瑞月舞蹈社就開張了,把最好的舞蹈教給學生,把最專業的態度交給下一代。
然而,筆至此,我總無法輕而易舉的輕描淡寫,過往教育場域的課本中不曾出現的二二八、白色恐怖,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以斷裂與空白的方式暴力不告知。到了1997年後終於有機會多一些認識臺灣的篇幅在教科書中,然而課本只是考試的工具。這世界是荒謬的,而這盤根錯節的結構必須花更大毅力才能解開。
同樣的,蔡瑞月學姊一生為臺灣舞蹈付出,是真正的勇者,也被淡化到消失,不曾存在。
將記憶喚醒,我們看見戰後的蔡瑞月認識了從中國而來的詩人雷石榆,詩人與舞蹈家的結合再也沒有比此更完美的了。兩人突破政治的隔闔,突破言語文化的隔闔,是愛情與藝術的最高美感意境。
是的,蔡瑞月學姊的故事告訴我們,戰後台灣,曾經有段時間。藝文旗幟飄揚,不分地域、不分左右、不分所長,爭相爆出燦爛火花。可惜的是,獨裁者的魔手介入了。1949年 6月,雷石榆突然被捕,囚禁後驅逐出境,隨後蔡瑞月坐牢三年,出獄後,終身受嚴格監控。
往後,在獨裁者眼中,舞蹈是迎賓的戲子,可以吆喝你來表演,就要讓大爺盡興,而這些大爺只愛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奴隸的方式監控著蔡瑞月學姊。然而蔡瑞月學姊被囚禁在綠島期間,即使身體被禁錮,但愛跳舞的靈魂卻沒被束縛,以舞蹈藝術轉移難友們的恐懼。出獄後,即使舞蹈社被監視下運作,蔡瑞月學姊能夠一再忍耐再忍耐,為舞而生。
令人荒謬的是解嚴之後,蔡瑞月學姊的舞蹈命運是否就較順遂了!沒有!並沒有!只因資本家的貪婪,將土地視為是金是財的工具,當1999年10月,被修訂為市定古蹟的舞蹈社,也可以遭人蓄意縱火,音樂、服裝、道具以及蔡瑞月學姊曾編作過五百多首舞曲的珍貴史料全都付之一炬。如果你有機會看到紀錄片,在紀錄片中,蔡瑞月學姊沒有哀傷,憤怒,畫面中,蔡瑞月學姊想的是如何憑藉著記憶將一首又一首的舞碼想回來,跳回來,她對舞蹈的熱愛已經超越了生命的苦難。
重生,成了追隨者的堅持。蔡瑞月學姊孤獨的人生中並不寂寞,跟緊蔡瑞月老師的後學者,將學姊的舞碼一首一首跳回來,並化為更大的公益與行動。「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每年定期舉辦文化論壇、國際舞蹈節,國際交流等大型展演,扣緊臺灣社會脈絡,將高壓反壓迫的聲音說出,一直說一直說、不斷舞不斷舞,或許有天聽見的人越來越多,也可能連近在咫尺的權力者的心也能聽見。
如果你有機會去台北到蔡瑞月舞蹈社的現址──「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走走,你會感動蔡瑞月舞蹈社的存在是簡單的希望,在四周高樓壓迫的台北城市,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還保留一小片藍天綠地,以及蒼天樹叢,那份遇見自然的療癒,是萬物本能的渴望,舞動身體的秘密原來是天地人合一的哲思。
蔡瑞月學姊是臺南女中第一屆傑出校友,雖在2005年已經辭世,享年84歲,然而我們有幸在百年校慶的此刻,邀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蒞校分享,2017年5月17日臺南女中前身「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創校日,在天甄老師的帶領之下,我們漸漸著迷於藝術的魅力,自在地舞動四肢,仔細聆聽天甄老師訴說著蔡瑞月學姊的故事,同時,也欣賞媛婷老師重新演繹學姊的作品,透過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那一刻,我明白蔡瑞月學姊精神不死,那份傳承與承諾不會消失。
舞蹈的傳承,在陰鬱年代中,舞出一片溫柔的樂土。將人生際遇託付肢體、將人權關懷寄託舞碼,沉重的過去與精神,透過舞蹈,持續磨礪觀者的感官與心智。欣賞學姊編寫的舞碼,所得的感動是無法形容的,舞蹈中蘊含了一種獨立地威嚴,帶給學妹的還有踏實地探求和追隨的心。
或許有太多南女的學姊曾經、或正在與壓迫對抗,這才明白,人,對自由與人權的堅持,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而身為學妹的我們,也應當在道上。前路都不好走,充滿艱難險阻,一路上的風景、磨難都需要堅持,但我們會秉持著蔡瑞月學姊那份溫熱的關懷,朝理想中的自己邁步前進,並在所有夢想之後,放置一顆希望臺灣更好的心。
首圖說明:1935年蔡老師畢業旅行的舊照片
注:1935年(昭和10年),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於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間,歷時50日在台灣各地(以台北市為主場地)所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簡稱臺灣博覽會),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大型博覽會。當時台灣人口約為600萬,參觀人數高達275萬,亦即三分之一的台灣人民都參加了這場盛會。
趁著情緒依然激動的餘韻,翻閱資料後,才知道「畢業旅行(修學旅行)」是自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校園慣例,目的在於藉由遊覽國內景點,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與國家。可惜一路走來畢旅漸漸偏向玩樂性質,最初的教育意義已逐漸消失,令人感到可惜。
首圖來源: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作者林秀珍為台南女中國文科教師,曾莉雯、鄭韶昀為在校學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