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也是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成立時,是戰後嬰兒潮長成,協助出口擴張的起飛的年代,輕工業廠房裡,開始出現大量女性勞工。教育也在經費許可下,出現重大轉折。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初中走入歷史),於是能夠免試升國中的第一屆學生,從小學5年級就停止惡補(初中年代,從小四開始留校補習),享受五育均衡的國小、國中教育。
全國第一屆國中同一天開學典禮,全體國中生站在操場上,聽廣播傳來蔣中正總統的九年國教宣示,和對這一新辦學制的期許,其實濃濃的浙江口音,聽不懂的部分居多數,但聽在第一屆國中生耳裡,隱隱然覺得自己身處重要的轉捩點。各校開始有實驗班,進行各科均看重的五育均衡課程。如童軍課有大地追蹤,體育課跳現代舞還要自編,另有鼓隊、珠算隊和全國大露營等多采多姿的課外活動。3年後,這些學子的第一次聯考,就是決定是否能考上第一志願的著名高中。1971年第一屆國中生進入省南女,白衣黑裙加上校徽書包,就是榮譽的象徵。當年買制服都要特長或特大,在那個人人節約的年代,「還會長高」的概念深植人心,至少要能穿3年,還要考量妹妹們接棒的可能。1976年畢業的林秋滿日後回憶說:「在路上,在公車上,只要見到背著南一中、南女中書包的學生,就忍不住看上好幾眼,愈看愈順眼,愈看愈歡喜。」
新生訓練時,會教唱校歌。這時已經不是1947年譜曲編詞的校歌:「祖國勝利,惡魔運終,台灣光復,真光榮。劫後台南猶勝土,巍然省立一女中。滌舊染,立新功,師勤教誨,生樂陶鎔。培養新知,能構成新陣容。報國好身手,莫讓男兒獨稱雄。」此首歌押韻對仗,為光復初期的時代產物,用了20年,功成身退。而改用1966年新作的校歌則寫著台南的輝煌歷史和使命:「赤崁登臨,安平懷古,台南文化開先路。春風時雨,百花競吐,時代青年抱遠圖。作育中華兒女,鞏固民族基礎,公誠勤,真善美,道德高,知識富,生活日求新,學業日進步,人文看蔚起,好景在前途,敬業樂群,團結互助,我舞我歌,齊聲歡呼。」加入鄭璽璸校長推廣的新校訓「公誠勤」,至今已傳唱了50個年頭。
關於赤崁、安平等詞句,台南一中校歌,也有異曲同詞處:「…勤讀書,守秩序,思齊往哲,光文沈公(沈光文明末寓台文人)。愛吾國,愛吾民,臺南一中,無負鄭成功。」台南學子都有繼承鄭成功精神和首開移民文化的使命。
新來的第七任孟淑範校長(1971.4-1979.1)和第一屆國中畢業生一樣是母校新鮮人,她總是一身旗袍,態度莊重,說話溫柔堅定,許多老師和行政都感念她的治學理念和擇善固執的精神。對校友老師而言,更是感念,因為她喜歡聘請校友回母校任教,延續一貫的熟悉和全力以赴的傳統。1974年的畢業紀念冊上,她對學子的期許是宏觀的「知行合一,方克創造偉大事業,貢獻國家民族及世界人類」。根據與她共事多年的蔡孟珠女士(在校48年,歷任7屆校長)回憶,未婚的她,以校為家,且老病時,在還沒有健保的當年,賴師生探望安排。為師者,清貧一生,令人唏噓!
第七任孟淑範校長。強調「壼範德門」 |
光復初期校歌 |
1966年開始,使用至今的校歌 |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
影片為 2015 年台南女中畢業生唱校歌。
首圖:台南女中校門口
來源:I-Ta Tsai via Flickr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