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一口標準京片子的校長和老師們讓學生們回味不已,1965年畢業的黃美智說到景生然校長(1956.2-1966.7),燕京大學畢業生,找她燕大的同學國文何峻機老師,共同為台灣教育奮鬥,抗戰剛結束,他們遠道而來,為一群不同時空成長下的女孩們精心灌溉。
「對她那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國語,可真是特別的欣賞,聲音細緻滑溜。每次週會,我就能飽嚐耳福。到現在,一想起,餘音仍然彷彿在耳中迴盪不己呢!」英文科房素貞老師,上海金陵女子大學畢業,「上課時,目光永遠都是炯炯有神,相當銳利,彷彿直看透你的心。話一開始就像機關槍,英語發音頂呱呱。沒人敢打瞌睡,也不可能,大家好像都剉咧等下課。」
1948年畢業於二高女的郭婉容,有比較好的家世,出生於日本相對開放的1930年代,在校刊的同學側影中被稱讚:「老牌的『演說家』和戲劇主角,她曾兩次代表臺南市出席全省高中演說競賽,成績均列前茅。」1947年228事件時讀高二的她,是學生代表,參加過台南工學院成立的台南市學生聯盟,但因為見到刀槍,不敢再去,因此免難。讀台大經濟、麻省碩士和神戶大學博士,回台大母系任教36年。期間多次轉任中央行政,197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時的經建會主委,1980年代為台灣第一位女性部長,掌管財政。女兒劉憶如繼承衣缽,蔚為佳話。郭的表哥彭明敏則屬於不同政治立場。
1948年畢業於二高女的郭婉容和女兒劉憶如,在成立「國家發展委員會」時共同出席,她們都擔任過財政部長和經建會主委。(來源:蘋果日報) |
學校生活的細節和社會觀感也歷歷在目:「初中一年級的同學中,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外省人,其餘都是臺灣人。有些同學還是從很遠的外地來臺南求學的,每天都得坐火車通學。據說在一些鄕鎮,如果有人家的女兒考上臺南女中,那真是全鄕鎮的榮耀,還會登報、請客慶祝。學校對學生的衣著擧止有嚴格的規定。老師一進敎室,班長就會叫大家起立,敬禮以後才能坐下,所有班級都是如此。我們在校內外看見老師也要鞠躬敬禮。大家都穿制服,背有名的紫紅色書包,頭髮要剪得很短。使用化妝品、交男朋友、跟同男孩子一起玩等等,都被嚴格禁止。」
本省與外省同學的差異,也著墨不少,當然也有鄧元玉自己的認知想像。「大多數臺灣同學的家境都較比富裕,她們的制服質料好,舉止斯文,跟窮苦的外省籍同學形成強烈的對比。大多數為生活掙扎的外省家庭,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下一代的敎育能給家庭帶來興盛和財富的希望。話雖如此,但外省家庭卻不太管子女在學校的行為,像嬸母就從來不問我在學校裡的事。外省籍學生在學校裡喧嘩淘氣,衣著也很隨便,制服質料很粗糙,而且經常是皺巴巴的,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家庭窮困的緣故。對有些外省籍同學來說,制服是他們唯一的衣服,在校內、校外長年穿著。可是這些同學的成績普遍都在中、上等,這可能是由於在大陸時打下不錯的基礎。」
有關看電影的情節,很有當時的氛圍:「那時電影院總是擁擠不堪,在正式放映前,都要起立聽國歌;如果有放映蔣總統訓話,大家還得繼續站著。接著是簡短的新聞片,不外是國軍如何英勇撤退、共產黨在韓戰時如何殘酷等等。影片大都是哭哭啼啼的悲劇,觀眾也都跟著邊看邊掉眼淚。其實當時大家更需要多些歡笑,也許由於當時的形勢,大家都笑不出來吧!」她可能少和台灣同學往來,以為本省同學少看電影。其實根據1946年畢業的一群好友回憶:「當時全班同學鑽籬笆蹺課看電影,但是東窗事發之後,許明玉卻一個人擔起重任,前往與師長交涉,安然度過。後來,許明玉也考上台大法律系,最符合她喜好打抱不平的個性。」(註一)
許明玉大學畢業後,進入台南一中任教;張桂心則回母校任教,直到退休。當時看電影,可以隨到隨看,演出中間都可進出,經常先看結局,再回頭看前因;開場唱國歌,結束則唱「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
鄧元玉自傳,《民國.將軍.女》,我們出版社,2013年。書中對1950年代台南女中的中學生活回憶不少,藉以看到當時某部分學生的生活面貌。 |
註一:黃文博,中國時報2013年8月13日,〈8旬南女校友 10多人話當年〉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
首圖來源:台南女中校友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