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子瑜,98級
「科展」,顧名思義是科學研究作品的展示,除了科學研究外,展示更是一大重點!每個人都有專屬的「攤位」展示自己的努力,並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自高二那年參加科展比賽算起,已經過了九年了!回憶起來許多細節依然歷歷在目!
我在數學科洪士薰老師的指導下接觸科展,選數學也不為什麼,因為放學要搭交通車,不能留在學校做實驗,於是選了回家也能繼續完成的學科。還記得高二上,意外得知臺灣國際科展的截止日期將近。當時的我們報告內容還很不成熟也不完整,不過老師秉持著「學習」的精神,依舊鼓勵我們報名參加比賽,作為之後地區科展的練習。(通常是先參加地區科展,然後全國科展,最後才是國際科展。)
意外得知書面審核通過後,更有動力準備海報和報告了!說來慚愧,我自己也把這次的比賽當成「練習」,雖說全力準備,卻沒有任何會得獎的想法。比賽當天,一股腦兒把自己的練習成果表現出來後,便開心地跟左右附近攤位的同學交流聊天,甚至大家在等二階段面試時滿會場亂跑,學習新知識,了解大家的研究,甚至不知道我已經被通知面試了!害負責人在我的攤位乾等,真是不好意思。
很幸運的,不僅在國際科展上得獎,也得到了代表臺灣出國參加了美國ISEF科(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比賽。國際科展結束後到美國科展比賽前,由科教館聘請教授給予指導,每週都要上台北受訓,想想那段時間真是熱血。
意外得知書面審核通過後,更有動力準備海報和報告了!說來慚愧,我自己也把這次的比賽當成「練習」,雖說全力準備,卻沒有任何會得獎的想法。比賽當天,一股腦兒把自己的練習成果表現出來後,便開心地跟左右附近攤位的同學交流聊天,甚至大家在等二階段面試時滿會場亂跑,學習新知識,了解大家的研究,甚至不知道我已經被通知面試了!害負責人在我的攤位乾等,真是不好意思。
ISEF 台灣指導老師與同學合照,來源:林子瑜提供 |
很幸運的,不僅在國際科展上得獎,也得到了代表臺灣出國參加了美國ISEF科(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比賽。國際科展結束後到美國科展比賽前,由科教館聘請教授給予指導,每週都要上台北受訓,想想那段時間真是熱血。
特別感謝洪士薰老師以及其他給予我幫助的學校、老師、學姐、同學們!士薰老師為我的指導老師,一直給予我許多幫助,並在我思考過程卡關時,耐心的指導;謝謝瑞盈學姐總是抽空給予指導、不僅學術上,在海報上也給予很多建議;謝謝其他老師們和同學們,耐心聽我的報告並給予建議和修正方向。科展的重點除了研究內容外,更在於表達,讓他人知道你的研究內容,「如果可以講到讓不懂的人都聽得懂,你就成功了。」這句話,成了我努力的方向,即使是大學參加的專題競賽、還是碩士論文,甚至於現在的工作,依舊適用。
當時的我還很不成熟,知道自己可以參加美國科展時,只想著要表現自己,希望自己能得獎,為國爭光。比賽前一天,緊張到睡不著覺,結果表現得很糟糕,最後什麼都沒有。教授安慰我說:「出來,是希望讓全世界看到臺灣訓練學生的方式,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傷心嘛?是的,但也彷彿當頭棒喝般,深深的認識自己的不足,才發現自己不像之前那樣享受在「研究」的過程,變成只在意結果,只求成功,好像得失心太重時,就會失去。也不禁有點後悔,難得的國際盛會,自己竟然沒有花時間去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真的很浪費。
上了大學之後,回去科教館幫忙幾次,當過評審助理,也曾在學妹比賽前給予經驗分享和交流。這幾年科展的評審方式不斷修改,從我們那時二階段評審,到現在三階段評審,還要準備英文簡報和自我介紹,越來越重視英文能力及表達能力。站在國家的角度,當然希望選出人才為國爭光,但我認為:做研究,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正因為自己有疑惑,才去追根究柢,並在追尋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新知識,更加充實自己。現在回首去看,成敗一點也不重要,反而是當時學習的報告技巧,到現在依舊適用,當時認識的朋友們,現在還有聯絡。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什麼!
當時的我還很不成熟,知道自己可以參加美國科展時,只想著要表現自己,希望自己能得獎,為國爭光。比賽前一天,緊張到睡不著覺,結果表現得很糟糕,最後什麼都沒有。教授安慰我說:「出來,是希望讓全世界看到臺灣訓練學生的方式,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傷心嘛?是的,但也彷彿當頭棒喝般,深深的認識自己的不足,才發現自己不像之前那樣享受在「研究」的過程,變成只在意結果,只求成功,好像得失心太重時,就會失去。也不禁有點後悔,難得的國際盛會,自己竟然沒有花時間去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真的很浪費。
上了大學之後,回去科教館幫忙幾次,當過評審助理,也曾在學妹比賽前給予經驗分享和交流。這幾年科展的評審方式不斷修改,從我們那時二階段評審,到現在三階段評審,還要準備英文簡報和自我介紹,越來越重視英文能力及表達能力。站在國家的角度,當然希望選出人才為國爭光,但我認為:做研究,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正因為自己有疑惑,才去追根究柢,並在追尋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新知識,更加充實自己。現在回首去看,成敗一點也不重要,反而是當時學習的報告技巧,到現在依舊適用,當時認識的朋友們,現在還有聯絡。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什麼!
2013年回科教館幫忙青少年培育計畫,來源:林子瑜提供 |
首圖來源:林子瑜提供
作者介紹:作者為台大地質所畢,現任行政院核研所助理研究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