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兆榮,63級
從1917年設校的那一天起,日治到光復,承接兩所優質女校至今,百年南女孕育過的萬千學子,回首,盡是光陰的疊翠。校園裡,不倦耕耘的師長園丁,讓毛毛蟲羽化成蝶,飛去飛回,重入花心。如今編織夢憶,癡對紅樓,說人物故事。
楔子~台南中學校假校舍
說故事,可以這麼開場:「很久以前…,台南兩廣會館裡,現118名年輕日本女子的讀書聲…」,一個特別的時空場景,日本人的子女在廣東廣西移民會館裡求學。緣起於1895乙未這年,一場遙遠的黃海海戰,台灣成為落幕的主角,馬關條約改變了島嶼的面貌。清代的兩廣會館,是一高女的臨時校舍,也因為政權轉移,產生了使用上的變化。老照片看不出顏色,史料上說,它是廣東青磚鋪成,為全台最大粵式建築,主建築兩落,兩側各三落,使用空間頗大。附近是嘉慶皇帝頒給林朝英的感謝狀~「重道崇文」匾,為了感謝這位以「竹葉體楹聯」書法聞名的儒商大筆捐款,作為縣學文廟
的重修費用,以弘揚文教。台南的女子現代教育就在「重師道、崇文教」中開啟!
移入台南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今貌。放聖旨牌匾的石坊,原本立在林朝英家族的產業上,供過往行人瞻仰。日治1934年由後人自費遷移到現代休閒場域~台南公園裡。(攝影:單兆榮,63級。) |
新政權對舊場域,有不同的使用法,台南也不例外。日本接手徵用兩廣會館的用途不少,從幼稚園到公務機關,更分別是1914年「台灣總督府台南中學校」(今台南二中)、1917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今台南女中)
和1921年「台南州立台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2年改為二高女)的暫時校舍(註一),所以中研院出版的《台南歷史地圖》APP裡(註二),以日本原名稱它為「台南中學校假校舍」。之後,它又成為「教員養成所」,畫家顏水龍也在此學習成為老師;1922年顏水龍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深造時,這裡又變成了博物館。兩廣會館曾透過當時的中華民國外交部向日本政府索討產權,沒有成功,畢竟這是殖民政府的管轄地。1945年毀於二戰期間美軍對台灣的轟炸,此暫時校舍身影不再。
1875年台灣府城街道圖,見清代縣學文廟位置,林朝英捐款支助。後來一高女的選址,在其西南方照片處。(資料來源:中研院漫遊老台南:台南歷史地圖APP)。 |
1917年台南市地圖。開山神社附近就是一高女設校地址。開山神社,即鄭經為父親所設的延平郡王祠,但因為明鄭降清後,人們不敢大張旗鼓祭祀鄭成功,改叫開山大王,日本人改稱開山神社,依舊祭祀鄭成功,因為母親為日本人,鄭成功在日本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 |
註一:1904成立「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1917年再成立分校,今台南女中。兩校更有共同的校長,如日治時期的清水儀六校長,1919-21年先擔任南一女3年校長,1921-31年再到北一女10年校長;國府時期的鄭璽璸校長,則是1966-71年台南女中5年校長,1971-78年的北一女中7年校長。
註二:中研院研發的漫遊老台南~台南歷史地圖APP可在手機上下載,且有影片介紹使用功能。
首圖:清代兩廣會館(1877-1945),右邊即嘉慶頒給林朝英的「重道崇文坊」。1917年5月26日「台灣高等女學校分部」在此開學典禮。10月份搬到修建好的今大埔街校舍。兩廣會館的清代地址為龍王廟街,約今美術館近現代館北側。這是光緒3年台灣總兵吳光亮、福建巡撫岑毓英,向廣東、廣西移民籌款而建的會館,提供移民暫時棲息和協助之地。前有攤販,是為人群聚集處。
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為師大歷史系畢,北一女中歷史教師退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