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雨珊,98級
幾個月前的某個晚上,高中的科展夥伴思涵沒預期地問我,身為高中班上生物成癮者、少數正在學術界打滾的身分,有沒有興趣書寫從前科學競賽或科展的回憶。一算居然也畢業整整八年,著時驚嚇!回想起來,當時許多信念與努力現在想起都太自以為是,不過之於我或許多班上同學,這些天真的嘗試也許就是現在的我們的起點。聊著聊著,以往許多回憶都浮上心頭,其中不乏大違規定、不許說但暗自得意的胡鬧。但誰無年少輕狂,就趁這個機會零星說些故事罷。
種瓜走廊下
在數理資優班參加科展似乎是個義務,相應的也有一些小特權。比如說在上課期間理所當然仗著公假單在設備組用電腦(那是沒有私人筆電、拎著隨身碟跑來跑去的年代啊)、在科學大樓圍著各自的主題討論或實驗。思涵、另外一位班上同學佳蓉與我的科展主題是葫蘆科植物嫁接與疫病防治的應用,大部分的時間白話說就是在種菜。
當時力行樓與實踐樓的三樓之間有個神祕的走廊:兩端沒有通口、而是接到一個無人使用的小教室的窗戶。於是我們就申請了那個走廊作為實驗的瓜棚,順理成章的把連著的小教室也佔領了下來,布置成了個不完全是為實驗用的秘密基地,成天在那兒打混摸魚。許多細節至今已遺忘,然還算幸運也還算努力的我們就打著「親愛的,嫁給我吧」這個逗趣的諧音標題,度過無數快樂請公假的日子,一路從校內科展、南區科展走到全國科展。當然,連文獻查找都生疏也大抵無專業指導的研究只能說是異想天開(還記得獲得的許多評語都是「有創意」),但對當時的我們也算是個足以自傲的成果了。
在沒有通口的走廊用大垃圾袋自製防風瓜棚,來源:王思涵提供 |
小教室一角,瓜苗架是跟自在軒要的,來源:王思涵提供 |
科學大樓就是我家
科展之外,另一個高中生科學訓練路線是科學競賽。不同於科展的獨立研究取向,這些競賽就是純粹測驗學生的學科知識與操作實驗能力。
幾位同學與我在校內與南區生物科學科能力競試拿了成績進了全國競賽,設備組的姿吟阿姨與廖先生也就支援了我們一些訓練的材料:說穿了就是菜市場買的到的食材來給我們練習解剖。牛蛙之外,我們還獲得了活跳跳的新鮮蝦子和巴掌大的大蛤。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大家心裡都有底了,實驗室的酒精燈獲得了日常實驗外的新應用。忘了是給我們做果蠅基質或是菌盤的洋菜粉上面標示了可食用,當天班上就出現了十來盤可可口味的果凍。
平常也沒人巡查,我們愛死了科學大樓裡的自由,愛到去偷複製了鐵門的鑰匙以在無人的假日也能夠溜進實驗室(以及爬過科學大樓與力行樓空橋的鐵欄杆溜進瓜棚秘密基地,還有個要幫為實驗植物澆水的自以為很正當的理由)。想起來實在好笑,當年假日千方百計要跑進不被允許進入的實驗室,現在身為研究生週末能夠不進實驗室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科學素養與升學期待
科學競試對於我個人而言確實是我對於生物科學的熱愛的起點。較可惜的是在台灣重升學考試的框架下,這些應做為高中生的科學啟蒙或學術頃向探索的競試,常態的淪為讓備審資料看起來漂亮些的機會或是為校為國爭光的使命。高中準備競試的時期我經常埋怨南女比起一些北部的明星高中設備老舊、缺乏資源,已致於許多競試著重的分子生物實驗我大多是理論與意象練習。
高三末還高傲地想要改變現況,留了一堆資料在設備組。現在想想,資源的投資對於學生在競賽的成績確實有顯著的影響,更重要的或許是改變我們面對這些競試的心態:妳從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更了解了這個學科現今的發展嗎?妳更了解自己是否喜愛/適合學術研究嗎?妳在參與的過程中快樂嗎?期待對未來有無限想像的學妹們,在科學的道路上能走得更穩更順遂。
作者介紹:作者為台大生科系畢,現為匹茲堡大學生態演化博士候選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